初學者對云原生和低代碼的理解(初學者對云原生和低代碼的理解和看法)
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服務架構經歷了單體架構–集群架構–微服務架構的演進。我們的程序架構經歷了MVC–RPC–SOA–微服務架構的演進。
而在架構演進的過程中,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到各種開源產品。
在我的理解中,云原生是一種最佳理念的集合,前提是上云。
比如我單體架構使用了云產品redis,而這種中間件就是最適合我產品需求的,那我就可以說,我的單體架構融入且符合了云原生概念。
也有說法是,服務上云才就是原生,這個說法我是不太贊同的。
云服務很多都是比較好的中間件或是應用服務,我們使用了這些云服務能更優(yōu)化我的產品,這就是符合了云原生的概念,如服務治理。但是,如果我們的服務是很小的單實例服務,使用本地部署和維護都很方便,那上云的意義就并不大了,也不符合云原生最佳實踐的理念,上云只是為了減小我們的維護和運營成本。
再聊到低代碼,這個國內部分人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,但是在國外已經很流行了,而且這種低代碼也主要是為國外的習慣和行情而研發(fā)的。
它會先寫各種工具類,讓大家以后都使用好的工具類,而不需要去關注底層的代碼實現。
或者是它會先完成很多模塊的開發(fā),讓其他服務直接調用這種模塊,也是不關心底層的實現邏輯,能大大提高開發(fā)進度。
但凡事有利有弊,當未來的開發(fā)者習慣了使用這種方式,而忽略了一些好的底層實現邏輯,那未來我們的技術就缺乏了創(chuàng)新的土壤。低代碼只能是解決我們的一時之需。
國外有這種需求我覺得偏向他們的開發(fā)人員數量在下降,而國內的開發(fā)者越來越多,我覺得還是要從底層學起,讓專家們多分享好的底層設計思路,多討論更符合多樣化環(huán)境下的架構設計,在節(jié)約成本的基礎上,還能讓技術得到提升,這樣國內的技術水平才能越來越好
所以個人觀點是,支持復雜環(huán)境的云原生化,不支持無腦的低代碼化。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,可以留下你的觀點,歡迎來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