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海為何至今不掛“中央人民政府”牌子?其實有原因!
中南海,在我們普羅大眾的認知里,是最神秘、最威嚴、最神圣的地方。
這絕大部分原因是中南海是中國最高行政權(quán)力的象征,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,幾乎每一屆中大多數(shù)黨和國家的領(lǐng)導人都居住在這里,討論、商議、制定國家大事。同時,中南海也是領(lǐng)導人辦公和生活的場所。
不過,中南海和其他辦事機構(gòu)不同,在中南海的門前,并沒有掛上“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子”?
有傳言說,這是因為在建國初期,為了防止國民黨在大陸殘存的特務進行破壞,出于安全,才沒有掛上政府牌子。
其實,這只是原因之一,之所以不掛牌子還有另外的因素,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(jié)果。
中南海的前世今生
作為一個古建筑,中南海有著悠久的歷史,從最初的單純自然景觀,到不斷賦予的人文景觀,再到一個國家的政權(quán)象征,中南海走過了一段非同尋常的道路。
現(xiàn)代人們口中的中南海單純指的是北京故宮西側(cè)的兩個連通的湖泊——“中海”和“南?!薄?/p>
不過,很少有人知道,歷史上北海、中海和南海統(tǒng)稱太液池,時明清皇城內(nèi)御苑“西苑”的核心地方。
早在金朝時期,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就有太液池和大寧宮這兩處人工修建的建筑。
每當曉月初升,皎潔的月光照在太液池上,湖面總會波光粼粼,真應了《岳陽樓記》中“浮光躍金,靜隱沉璧”這句話。
所以在金朝時,太液秋波就成了燕京八景之一,供皇親國戚盡情游覽。
過了幾十年,神器更易,天下易主,蒙古人奪得了天下,忽必烈建立了元朝,下旨重新修建北京內(nèi)的各處建筑,便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。
等到了清代以后,清朝統(tǒng)治者將“西苑”大片土地改為民居,同時在北海、中海、南海三海周圍設(shè)置“內(nèi)紅墻”,御苑范圍從此縮短了不少。
另一方面,常年居住在寒冷地域的滿族人因不喜北京干燥的氣候,一般是不在紫禁城生活的。
清朝皇帝喜歡的是有山有水的園居,才會修建諸如圓明園,承德避暑山莊這類的園林建筑。
所以像順治、康熙、乾隆等帝王都在山水交間的中南海營建了宇館軒,作為避暑聽政之所。
到了晚清時期,這一現(xiàn)象更具有突出性,同治、光緒年間,慈禧太后按照禮制在臘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,也躲在中南海居住,僅僅只在祭天大典等活動時,才前往紫禁城。
戊戌變法失敗后,慈禧太后更是將郁郁不得志的光緒帝囚于今天中南海的瀛臺。
從中南海的發(fā)展歷史上看,在從自然景觀轉(zhuǎn)為權(quán)力中心這一過程中,滿族人扮演了至關(guān)重要的角色。
從此,這一傳統(tǒng)也被延續(xù)了下來,袁氏當國時,中南海成為北洋政府的大總統(tǒng)府,還將寶月樓外墻拆掉,更名為現(xiàn)在沿用的新華門。
新中國成立后,關(guān)于中央政府首長居住場所和國務院辦公地點選址還引發(fā)過一陣討論。
接管中南海
1949年1月31日,當北平和談剛剛簽字,解放軍進入北平的當天晚上,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倆在西柏坡立即和中央統(tǒng)戰(zhàn)部秘書長齊燕銘,還有申伯純,金城、周子健等負責干部會談,商討接管北平的后續(xù)問題。
會后,齊燕銘連夜趕赴北平,在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席葉劍英的幫助下,于2月3日進入并開始接管中南海。
那時,中央和各方民主人士,還并未下定決心讓中南海當中央政府和政務院的辦公地點。
根據(jù)原中央警衛(wèi)局副局長毛維忠的回憶,在1949年3月,舉辦的七屆二中全會上,各方對黨中央、政務院的選址有兩種意見。
一種是認為北京西郊好,那里地廣人稀,靠近山區(qū),可進行縱深規(guī)劃,也利于辦公區(qū)和生活區(qū)統(tǒng)籌安排。萬一打起仗來,各個要害部門,能迅速轉(zhuǎn)移應對。
可見這種意見,主要是基于當時天下未定,一切還未塵埃落定的現(xiàn)實考慮。
另一種則是認為中南海好,理由也很簡單。一是中南海地處城市中心,交通便捷,方便聯(lián)系;二是選址中南海不多占用土地,相對新建工程,耗時短,費用少,不費民力;三是中南海歷史遺址多,符合中國歷史一直以來的傳統(tǒng)。
最后還是毛主席和周恩來目光長遠,想到了既然我們是新興的政權(quán),就該不僅僅只看眼前,最終敲定了中南海作為最后的答案。
北平和平解放前,中南海在傅作義的手里,他們只管使用,不知維護。
接收時,中南海內(nèi)堆滿了垃圾,許多房屋年久失修且破爛不堪。湖內(nèi)則是淤泥堆積,雜草叢生。
接收的解放軍花費了整整一個月才將中南海煥然一新。
中南海水域面積大,閑散空地少,建筑部門經(jīng)過反復考察,最終選擇以懷仁堂未中心,利用東、西、南三處舊宅地基,一幢挨著一幢建起了可供13戶獨立居住的普通平房。
毛主席在籌備政協(xié)會議期間,曾在工作之余親自到勤政殿視察情況。在視察中,毛主席風趣地說:“過去的皇帝給我們開會準備好了地方啊,不過現(xiàn)在帝王都成過眼云煙了?!?/span>
同時,毛主席還指示在場的余心清:“開好會,少花錢,這也是支援前線??!”
掛牌風波
既然是一個全新的政權(quán),那必然也要在辦公地點掛上與之匹配的牌子,好向外界展示辦公地點的名分。
其實一開始,是準備好了牌子的。
根據(jù)當時中央辦公廳齊燕銘的回憶,當他看見財政部、工業(yè)部都通通掛上了各自部委的牌子,自己也就主動制造了一塊牌子,上面寫著“中央人民政府”六個大字,白板黑字,立在中南海新華門的正中央。
路人遠遠一看,就能知道這是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。
齊燕銘作為蒙古族,原名齊禮特,屬蒙古八旗中的鑲藍旗,自幼家庭經(jīng)濟條件較好,受過比較良好的教育,寫得一手好字,對古玩文物也頗有研究。在北平市立一中上學,課外發(fā)展了刻圖章的本領(lǐng)。
在建國初期,有許多會議的標語都出自齊燕銘之手,還受到過毛主席的稱贊。
齊燕銘寫好了字,也從工廠取來了牌子,本來是想讓士兵將牌子掛起來的。
但周總理知道后,命人將齊燕銘叫了過來,一臉嚴肅對齊燕銘說:
“聽說你讓人制造了一塊牌子,要掛在新華門的門口是吧。照我的意見,我看就不要掛什么牌子。我們是人民的政權(quán),代表著人民的利益,不要讓北京市的人民,乃至全國人民,認為我們還是舊社會的衙門,這樣不符合我們黨的本色。毛主席也是這個意見,你去把牌子摘下來吧?!?/p>
聽了周總理的解釋,齊燕銘急忙讓人將“中央人民政府”的牌子取了下來,最后這塊牌匾被安置在國家博物館里,成了歷史的文物。
其實個人看法,之所以不將牌子掛在中南海門口,除了周總理的解釋外,還有其他的因素。
首先,中南海不完全充當著中央人民政府的辦公地點,里面的部門還有中央辦公廳,政務院等許多其他的辦事機構(gòu)。
如果僅僅只在新華門立一塊“中央人民政府”,未免顯得有些不是特別恰如其分。另外,中南海還是領(lǐng)導人暫時的居住地,這也不符合一個辦公地點的固有特點。如果立牌子,又會顯得不是特別名副其實。
所以出于這些因素的考慮,才沒有將“中央人民政府”這塊牌子立在新華門前。
但是中南海在民間普遍被認為是象征著權(quán)力的中心,總得有個標語什么的,來彰顯共產(chǎn)黨的立身之本和核心理念。
于是齊燕銘又將心中的想法告訴了周總理,周總理覺得齊燕銘的說法言之有理,就向毛主席提議在新華門后的影壁上雕刻上“為人民服務”這五個字。
毛主席知道后,先是欣慰地笑了,立即揮毫潑墨,在宣紙上書寫了“為人民服務”。由最高領(lǐng)導人題寫再合適不過了。
后來,石雕工人將這五個字雕刻在了影壁上,供進出中南海的高級干部觀看。
讓他們在心里牢牢記住自己參加工作的初心,絕不能葬送前輩用鮮血和生命建設(shè)的事業(yè)。
1967年,中南海重新布置了一番,前后大致一年,主要是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墻上,精心寫上了標語。
內(nèi)容就是人們現(xiàn)在所熟知的“偉大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萬歲!戰(zhàn)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!”
1970年,中南海又經(jīng)過一番修繕,對新華門影壁上的“為人民服務”幾個字和門前兩側(cè)的標語進行了美化加工。
將“為人民服務”5個字貼上了金箔,變成紅底金字,把兩條標語做成有機玻璃燈箱。后來,兩條標語又改成金箔鑲邊的白字。
解放后,毛主席曾多次寫過“為人民服務”,但新華影壁上的是他一生之中寫的最好的,也算是最后的執(zhí)念。
結(jié)語:
百年中南海,見證了中華民族自強不屈的滄桑巨變。
至于掛什么牌子,倒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“為人民服務”背后所代表的含義,這樣才能對得起犧牲的革命烈士。
參考資料
《中南海新華門的故事》 雜志 封面故事
《1949年中南海的接管、修繕和使用》 黨政論壇 2009年9月
《中南海拾零》 人物·往事 2020年第4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