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重報告中部分或全部參考文獻被標為重復了,為什么?該怎么辦?
在默認查重設置下,文章的參考文獻是不會被標為重復的。然而,偶爾也會發(fā)生部分甚至全部參考文獻被標為重復的情況。我們總結(jié)了幾種情況并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。
在看具體示例之前,先聊一下整體的策略,這涉及到如何正確看待重復率以及如何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。大家一定要清楚,查重這件事本來就不是一個完全符合“科學”的事情:跟其它文章有重復語句就算抄襲?一句話完全一樣算重復,改幾個詞就不算了?改多少詞就不算?重復率多少算合格?21%就是抄襲,19%就沒事?說了這么多,是因為在我們實踐過程中,有很多小伙伴會不經(jīng)意間進入到一種過度探究查重機制的狀態(tài),而忘掉了我們查重的初衷:通過出版社的重復率篩查!所以,明白了這點,我們就可以具體分析:
第一種情況,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參考文獻被標為重復,對文章總重復率的貢獻并不大,那直接忽略就行了。比如總重復率是22%,包含了七八條參考文獻的重復,那就果斷投稿,期刊編輯那邊即使是以20%為標準線,但是一看到文章中有些是參考文獻重復,那大概率也是會通過篩查的。
另一種情況,如果很多甚至全部參考文獻都被標為重復,對文章的總重復率影響很大,那就要使用“在線報告系統(tǒng)”的手動排除功能了。我們手動把參考文獻的重復都排除掉(見圖1),然后下載一份“正確”的查重報告(見圖2),這份報告既可以作為我們降重的參考,也可以跟文章一起提交給出版社說明情況。其實期刊編輯也都知道并理解這些情況的。他們拿到的查重報告和投必得的系統(tǒng)一模一樣。
圖1:手動排除參考文獻
圖2:下載新的查重報告
最后一種情況,修改文章格式等來盡量避免參考文獻被查重。我們總結(jié)了三種具體的案例并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。
01、語句格式問題或拼寫錯誤
有小伙伴在Reference/References后面加了一個冒號或破折號,或者拼寫成了Refrence(少了一個e),這樣就可能導致查重系統(tǒng)不能正確識別參考文獻部分。
解決方法:
刪除不應有的符號以及改正拼寫錯誤。
02、段落等文章格式問題
這種情況多是由于不同的文件編輯器(Word,PDF,WPS,Overleaf,其它Latex編輯器等)本身的特性造成的。甚至是同一個編輯器,但編輯的格式不一樣,比如有一欄的,有出版格式的(左右兩欄)。還有用戶直接把出版社返回來的PDF文檔查重(文檔包含行號等其他排版信息)。所有這些情況,大部分時候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個別情況,這些文檔在被轉(zhuǎn)為查重所需的純文本格式時,會發(fā)生錯誤,導致參考文獻不能正確被識別。
解決方法:
盡量上傳Word不分欄的文本格式,盡量刪除跟文章無關(guān)的格式信息。另外,強制在參考文獻和正文之間添加一個分節(jié)符,使參考文獻另起一頁,這個方法有時是有效的,尤其是對于那種大部分或全部參考文獻被標為重復的案例。比如下例中,References前面跟正文的標題的格式完全一樣,而且也沒有多加一個空行。我們就在References前面強制加入了一個分節(jié)符,這樣系統(tǒng)就可以識別參考文獻了。
03、參考文獻后包含Table,Figure legends/captions或者其他Appendix
眾所周知,很多期刊的Manuscript是要求把Figure和Table以及相應的圖注,圖表等放到Reference后面的。按照查重系統(tǒng)的機制,只要這部分前面是以Table/Tables或者Figure/Figures或者Appendix為標題來引導(見下圖),系統(tǒng)將識別接下來的部分并不屬于參考文獻,對其進行查重,而上面的參考文獻部分不被查重。
但是,對于有些期刊,我們經(jīng)常會以“Figure Legends”引導下面的圖注。這就產(chǎn)生了一個問題:查重系統(tǒng)不能識別“Figure Legends”這個詞組,導致查重系統(tǒng)把圖注表格等和參考文獻混為一談,有的時候全部識別為參考文獻都不查重,有的時候就全部識別為文字部分,導致參考文獻也被查重。
解決方法:
雖然問題描述起來很復雜,但解決起來很簡單。把Figure Legends改為Figure/Figures就行了(也就是刪掉Legends)。
或者如果是表格,附錄或者Publisher's note等,那就用下圖中所標出來的單詞,比如Table,Appendix等。
當然,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把圖注部分放到參考文獻前面去,讓參考文獻位于文章的最后,這樣就不會出現(xiàn)參考文獻不能正確識別的問題了。